中文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通知公告
通知公告
通知公告
改革开放40年|哈洽会 架起向北联通世界的金桥
2018-11-01

境外38个国家和地区企业参展,60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和88个政府、经贸、驻华使领馆及华侨华人代表团参展参会……刚刚过去的6月,黑龙江因第二十九届哈尔滨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简称“哈洽会”)与世界相约,喜迎八面来风。

穿越历史的星空,回望来路,有一个词,一直伴随哈洽会的成长,那就是开放。是开放,推动着哈洽会的日益国际化;是开放,让哈洽会魅力倍增。二十九届哈洽会,不仅见证黑龙江对外开放的历程,更带动国内各省(区)参展商走向世界。今天,在改革开放四十年之际,龙江人自豪宣称:哈洽会,架起了黑龙江联通世界的金桥。

demo.jpg

1990年6月6日,第一届哈洽会鸣响礼炮。

推开对外开放一扇窗

第二十九届哈洽会上,位于共享大厅的哈洽会历史回顾展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其中,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驻足良久,仿佛要通过眼前的老照片穿透尘封的岁月。他叫朱俊峰,哈市小有名气的收藏家,被称为哈洽会的“活字典”,作为工作人员,他参加了第一届到第七届哈洽会的筹备工作,退休之后,仍然每届到展会现场,收集与哈洽会相关的物品,与哈洽会结缘已近三十年。

于是,伴随着朱老的讲述,观看着眼前一帧帧珍贵的老照片,记者重温了哈洽会近三十年的峥嵘岁月。

20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全省上下对外开放的需求与愿望迫切。1990年6月6日,是我国边贸发展史上值得纪念的日子。那一天,哈洽会鸣响了第一枚礼炮。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国打开了通向俄罗斯等独联体以及东欧国家贸易的大门。

迎着开放的世界走来,迎着东北地区的需要走来,哈洽会顺应了历史,历史选择了哈洽会。

哈洽会,为龙江人推开了对外开放的一扇窗。朱老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对外交流的活动还比较少,外国人除了在秋林公司和中央大街一带偶尔能看到之外,其他地方还真是难得一见。在这样的背景下,举办哈洽会的消息一经传出,一下子点燃了哈尔滨市民的热情,为了能够一睹展会,很多群众6点多就在当时的省展览馆门口排队等候。那时的哈洽会,还仅仅有883个展位,10个国家、2500多名外商到会,但已足以让市民大开眼界。哈洽会从此一炮而响,随着客商对展位需求的逐步旺盛,展馆的规模也随之不断扩大,经过从省展览馆迁到冰上基地,再到现在的会展中心,两次迁址之后,展馆面积已发展到现在的8.6万平方米。

回首哈洽会成长史,已历经五个阶段:1990至1991年,“中国对苏联、东欧国家经济贸易洽谈会”,合作国家是苏联和东欧国家,贸易形式基本为易货贸易;1992至1995年,中国哈尔滨边境地方经济贸易洽谈会,按照省委省政府当时提出的“南联北开,西进东出”和“置经济腾飞于外向经济循环”的战略思想,开始邀请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周边国家和地区参展参会。贸易形式由“双边、易货贸易”向“多边、现汇贸易”转变,现汇贸易比重逐年扩大;1996至2004年,中国哈尔滨经济贸易洽谈会更名并成为“哈洽会”品牌,沿用至今;2005至2013年,中国哈尔滨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实现了由地方边境贸易洽谈向国家级和国际性盛会的历史性跨越,成为我国对外开放及与俄罗斯独联体国家开展深入对接与合作的重要平台;2014年至今,中国—俄罗斯博览会新姿登场,哈洽会与中俄博览会花开并蒂。2016年5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视察时指出,要注重构筑合作平台,支持办好“中俄博览会”和“哈洽会”等大型展会……

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拉开了大幕。

demo.jpg

1996年,第七届哈洽会更名为中国哈尔滨经济贸易洽谈会,由此形成“哈洽会”品牌。

夯实对俄经贸合作大省地位

回首哈洽,有一个作用不能忽视。哈洽会作为会展平台,深深影响了我省乃至全国的对外开放与发展格局。哈洽会的沿革实际上就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中俄两国经贸关系发展的缩影,见证了中俄两国加深友谊和深化合作的历程。

中俄毗邻地区成了最大的受益者。

多届哈洽会上,黑河和俄布拉戈维申斯克这一对隔江相望的双子城共同展示经贸合作优势,显现强大招商实力;拥有绥芬河和东宁两个口岸的牡丹江市强势宣传“黑龙江沿边开放先导区”概念,放大口岸效应……还是在哈洽会上,双方政府部门就冬季在下列宁斯科耶至同江哈鱼岛地区铺设跨黑龙江(阿穆尔河)冰冻浮桥的事宜达成共识;就波格拉尼奇内公路口岸复工建设举行会谈,取得积极进展,该项目建成后现有通关能力提高10倍……以哈洽会为平台,从最初的商品合作,到围绕中俄跨境产业合作,双方企业共同谋划了基础设施、能源利用、电子商务、保税物流、机电制造、有机农业、木材加工、矿产利用、果蔬出口等众多中俄跨境产业合作方向……

事实上,不仅限于中俄地方合作,秉承“突出俄罗斯、面向东北亚、辐射全世界、服务全中国”办会宗旨的哈洽会,经常被称作中俄经贸合作的“风向标”、“晴雨表”。一直致力于中俄关系研究的当代中俄区域经济研究院院长宋魁认为,哈洽会的历史就是改革开放后我省乃至我国对俄合作的发展史,从1990年只有几个场馆的日用品展会,发展成了中国东北地区、乃至东北亚地区最大规模的展会之一。被写入《中俄联合公报》,其后又升级为中俄博览会,如今又与中俄博览会相互支撑,成为两个重要的品牌展会,成为我省着力优化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重要窗口和平台。他回忆说,早年俄罗斯客商来到这里是为了采购服装和鞋类等日用商品,而后,是为了采购建筑机械和材料、载重汽车、木材加工设备,如今则更侧重于寻求合作伙伴,实现产业的对接与合作。

从最初的商品买卖到产业合作、金融合作、科技合作,再到区域合作、旅游、文化等全方位合作,从毗邻地区到深入双方腹地,哈洽会可以清晰地描摹出中俄合作的线路图。

demo.jpg

2018年,第二十九届哈洽会,共有来自60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参展参会。记者 邵国良摄

八面来风见证开放龙江

回望哈洽会二十九年发展历程,始终应和龙江经济社会发展律动,见证并追踪黑龙江对外开放的步伐,展示与打磨着黑龙江的多重魅力,吸引八方来宾助推龙江振兴。

在各地市看来,哈洽会,不仅仅是一个商贸洽谈的平台,更是一个对外开放的窗口。追溯历届哈洽签约会发现,哈洽会不仅夯实我省对俄经贸合作大省地位,哈大齐工业走廊、绿色农业生态建设等一批重大项目都通过哈洽会得到充分的宣传推介,一个个落地生根的项目助推着区域经济的发展。

对“龙字号”企业来说,哈洽会无异于摆在家门口的商界盛宴。二十九届哈洽会,数不清的龙江企业借助这个平台,登上国际商贸舞台。伊春光明集团可以说是哈洽会的常客了,从国企转型为民企,从最初的初级木制品到上届哈洽会以现代家居理念及北沉香工艺品参展,“哈洽会”的演练和实践,锻炼了光明人,也锻炼了与之同样的龙江企业。他们不仅越来越成熟地活跃在哈洽会上,还频频出击,积极参加各种国际经贸活动,把黑龙江的产品、形象带到国外,搭起了黑龙江走向世界的桥梁。

伴随哈洽会共同成长,农产品企业最有发言权。从当年背着自产的大米、大豆、木耳、山野菜等原字号的产品参展,到在展会收集资料、不断学习、创立自己的品牌,再到找市场、树形象、精包装、拓渠道,哈洽会成为无数绿色食品企业创业的摇篮和伙伴,成为每年必赴的考场。也因此,黑龙江的农产品,借助哈洽会平台,学会了包装,学会了营销,认识了自身价值,收获欧、美、日和东南亚等众多国家和地区的稳定销售。

如今,因我省绿色食品产业迅猛发展以及市场需要,已经衍生出一个新的会展品牌——绿博会。而以哈洽会为龙头的我省会展业也迅速发展,并分别对接我省的优势产业,形成一个个开放包容的会展平台,形成有龙江特色的会展经济。会展+各行业,正有力助推新龙江的振兴发展。

作为国内除广交会之外连续举办次数最多的经贸展会,哈洽会在自身成长的同时,还带动新商圈的兴起,推动城市管理水平提档升级,更让一个新的产业——会展经济日臻成熟。

大数据显示,29年来,重要客商重复参展参会率超过20%,他们如此评价哈洽会:“日益成熟完善,内涵和外延都得到极大的丰富和扩展,在帮助企业拓展、推广产品、寻求伙伴、整合资源、建立渠道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大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已近而立之年的哈洽会,正在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充分展示来自黑土地的独特魅力。